Member-only story
看完這篇文章,可更易理解Viu燒腦劇《歎息橋》中,導演暗藏的訊息。
(Update: 2020年6月1日)

《歎息橋》的大綱,說穿了就是都市人的男歡女愛,在港劇來說絕不新鮮。但這次有《瑪嘉烈與大衛系列 綠豆》的製作班底回歸,包括編劇黃綺琳、導演Fatball(李紹波)和25(楊承恩),林保怡升格為總監督,兼任主角之一,加上眾多老戲骨和新鮮的年青演員組成的黃金陣容,未播已令人充滿期待。
結果沒讓劇迷失望,劇集質素可以用驚豔來形容,每集都精緻得像迷你電影。我從未想過愛情劇可以這樣拍,把普通的愛情故事扭成羅生門式懸疑片(再加一點驚慄元素)。
這裡說的羅生門,不單是比喻,而是可回溯至黑澤明的《羅生門》。電影中各人在衙門作供時,都只講述對自己有利的版本,觀眾看完整套劇,都搞不清真相,只知人人都為自保而說謊。《歎息橋》每集都有一個固定的主角,觀眾只能跟隨他/她的視點出發,可是下集換了一個主角,同一段劇情卻有截然不同的演繹,由佈景細節到對白、情緒,差異可以頗大,找不同就成為了觀劇樂趣之一。
不過要完全看懂《歎息橋》的內藏訊息,真的需要一點對電影符號的認識,因為跟其他港劇不同,不能單純透過對白和肢體動作去揣摩角色心境,還要看該場面的拍攝手法、背景元素,從而知道角色的真正想法。
在此分享一下,如何用電影的角度來解讀《歎息橋》。事先聲明,這方面我只略懂皮毛,如分析有錯漏,歡迎指正補充。
.對稱
細心地看,不難發現鏡頭下的背景,不少都相當對稱,甚至乎去到走火入魔的地步。由第一、三集初段的比利時街景,已有大量對稱畫面出現,讓人聯想起電影《布達佩斯大酒店》那種瘋狂的對稱美。




就連香港的茶餐廳和百貨公司,在導演的鏡頭底下,總會有幾幕是以對稱的構圖呈現,讓人驚嘆原來香港的市井街頭,也可以拍得這麼美。但當中其實有經過人工修飾,留意一下茶餐廳貼在牆上的餐單,左右兩邊是完全一樣的,一般茶餐廳都不會這樣做吧。



去到第五集,更安排了「導演代言人」Kelvin,主動把不對稱的咕臣、水杯等家中雜物回復成對稱狀態。開頭還以為他有患了強迫症,但來到第6集,從Kelvin視覺觀察,才發現他單獨在家時都亂七八糟,可是Catherine一回家,才立刻執拾,不知是Catherine有強迫症,還是Kelvin刻意扮病。


不少電影都愛把用餐場面拍成對稱,讓觀眾意會到角色之間的關係。例如第二、三集Ken和Joyce視覺中,二人同居第一天的第一餐,兩人不單止同時前傾,還經常橫跨飯桌互相夾菜,這種穿越對稱軸的舉動,顯出兩人都主動關心對方;數年過去,他倆在餐桌前坐法卻毫不對稱,一個傾前一個向後躺,加上玩手機的動作,可窺見關係若即若離,早已失去熱戀情侶的合拍感。

